缔力中国著名教育品牌设计机构
近耄耋武汉院士杨叔子 讲述他的人文情怀
 
缔力教育品牌设计专家,教育品牌设计知名机构!

    人物简介:杨叔子,1933年生于江西省湖口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他倡导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产生强烈反响。由他任编委会主任、汇集国内高校人文讲座精品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已发行数十万册。目前保存的其教育论述,包括公开和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讲话稿、书信等,超过200篇。

    冬日午后,与一位78岁的老先生拥茶对坐,看斜阳轻落在他银白色的发丝上,老庄、枫桥便在氤氲的阳光中被娓娓道来。恍惚间感觉:他并不是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的中科院院士,而是颇有雅士风范的邻家老人。

    5岁读《论语》,至今仍四处讲学倡行人文素质教育,工科院士杨叔子与“人文”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透过厚厚的镜片,他的目光沉静而又坚定。

    最中意歌词是《涛声依旧》

   虽然远离家乡江西湖口数十年,但杨叔子院士说起话来仍带着明显的江西口音。幼年时却逢日军侵华,颠沛流离中,做过秀才的父亲杨赓笙也没忘了让孩子们日日认字诵读、学习古籍。“我把《论语》这些书读了很多遍,一些经典篇目到现在都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老先生孩子般自豪地说。

    直到9岁,杨叔子才踏进学堂,读高小一年级上。由于此前他一直在学习古籍,从未涉及算术,数学就有些跟不上。“我是加法马马虎虎,减法迷迷糊糊,乘法稀里糊涂,除法一窍不通。”他幽默地说,那时要他弄懂“29除以7商4”这个问题,简直比什么都难。“我想到了两段话,一段是《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另一段是《中庸》里的‘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于是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睡觉,杨院士都在苦苦思索“商4”的原因。一天晚上,他突然掀起被子大叫:“我知道了!除法就是试试看!”——他兴奋地解释:“你看,29除以7,先商1,有多;商2、3、4,都有多;商5,不够。这就行了,商4剩1呀。这不是试试看吗?”

    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试试看”的劲头,杨叔子院士仅用1年时间就读完小学,19岁考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机械系,47岁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两名正教授之一,55岁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称号。58岁,他登上了又一个高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最喜欢的名言是‘世界是傻瓜建成的,不是聪明人建成的’。”老先生曾在多个场合自嘲自己有股“傻气”,直到60多岁,每天15分钟,花9个月时间把《道德经》背得滚瓜烂熟。正是这样经年积累的传统文化功底让他形成了严谨、坚韧的治学精神,这也是他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触因。

   “跟现在的孩子们讲人文,用板起脸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看用‘中国风’的流行歌曲就很不错。”他笑着说,自己最中意的一首是曾在大陆红极一时的《涛声依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歌词对古诗稍作改动,此情此景化作绵延的歌声,余音绕梁,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如果以此形式为范本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会有更多年轻人喜欢吧。”

    学生来信引发“人文风暴”

    1992年,59岁的杨叔子院士就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一年后的一封学生来信,引发了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思考。

    学生在信中说:不明白国内的大学是怎么了,为什么英文考试不及格不能拿学位,而很多大学生写文章错别字一大堆、用词不恰当却可以照样拿到毕业证。“学生说的不是孤例,在这之前,我也遇到过类似尖锐的提问。”杨院士说,1981年他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当地好几位美籍华人教授告诉他,留美中国学生的“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只是不了解黄河、长江,不清楚文天祥、史可法,连《四书》《五经》的书名都不知道。”

    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院士的心:“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在理工科高校表现得尤其明显。前些年我外出开会,亲耳听见有个高校工作人员问别人‘甘肃在陕西的哪个地方’。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教育理念都欠全面的情况下,如何要求学生?”

    1994年起,在杨叔子校长的倡导下,华中理工大学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人文改革”:当年3月3日,学校举行第一期人文讲座,至今已举办1800多场,杜维明、鲍国安、涂又光、葛剑雄等数百位知名学者走上讲台,几十万人次的大学生如沐春风;1995年开始,所有华工在读本科生、研究生都必须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考试不及格,无法获得学位证;实行人文社会科学辅修专业制度,理工科专业学生可选修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这所以理工科教育著称的知名高校对人文素质的强调,获得了空前的社会认同,并迅速在国内引发了一场“人文风暴”:邀请杨叔子院士前去讲学的高校络绎不绝,人文讲座、学术沙龙在中国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

    但杨院士并没有就此停步。1998年,他给自己的博士生定下规矩:如果谁不会背《老子》,就不接受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后来,背诵书单里又添进了《论语》。“培养学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首先是要教会他们做人;要学会做人,一定要有人文文化熏陶。”

    这样的观念,老先生不仅用来要求学生,也来要求子女。他最津津乐道的,是外孙女高中毕业时就已能熟背五百多首诗词,几十篇古文。“人的能力有差异,我从不赞同家长逼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培优班。很多时候,培优并没培出‘优秀’,反而培出了‘忧虑’,造成了孩子人格、情感、行为习惯的不健全。”杨院士说,他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只有8个字:作风正派、为人老实。
六十余载诗意人生

    采访杨叔子院士时正逢年关,谈兴渐浓时,先生欣然提笔,用16字总结过去的一年:“神州崛起,中部崛起,荆楚大地,群星璀璨!”这也是他的一个习惯,每有感悟,常常会赋以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12岁时,杨叔子院士就写出了自己的诗歌处女作,虽然连正式的标题也没有,但他仍是记忆犹新:千丝万线挂空中,大雨迷漫望不穷,四面青山云尽蔽,行人绝迹鸟无踪。“那天正下大雨,我在家望着天空出神,不自觉就吟出了这首诗。”他搓搓手,带着不好意思的微笑说,“诗里化用了柳宗元的诗句,有些地方的遣词造句现在看来,还很幼稚。”

    “写诗是我坚持了几十年的一个爱好,有空的时候就喜欢琢磨两句。不过现存的600多首诗中,我自己认为勉强可以、有‘诗味’的作品不算多。”老先生谦虚地摆摆手,连称自己算不得“诗人”。“我只是自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十分喜爱传统诗词。严格讲,我于传统诗词,对于行家里手,只能算个门外汉、槛外人。”尽管如此自谦,但已当选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多年的杨院士,其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早已得到孙轶青、霍松林等著名诗词专家的认同。

    开会、参观、做科研,工作中的一切见闻都能成为他写诗的好材料。实验室、飞机场甚至是会议休息室都是他创作的好地方。1986年唯一的女儿结婚前,因忙于工作,杨叔子院士和夫人从未在家里做过饭,一直是吃食堂。年岁渐长后,老先生也开始抽空在家养花养草、帮忙做家务。这时,普通的居家生活又在他的诗词中展现出别样的滋味。

    “……半载红鲜,三年绿驻,翩翩非梦谁能妒。人生自是有情痴,心泉汩汩何曾误?!”2004年,一株一年生的蝴蝶兰在杨院士的精心呵护下吐芳3年,欣喜之余,他写下这首词,这也成为老先生最为自得的作品之一。

   “诗歌短小精悍,微言大义,是最好的国学教材。小时候我也在不明就理的情况下背过一些诗,回味了几十年,越咂摸越有滋味。”老先生十分鼓励孩子们从小就背诵经典诗词作品。“不懂意思不要紧,重要的是从小就要记住。诗歌的内涵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最享受春节亲友团聚

    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忙”仍是杨叔子院士最重要的生活关键词。常常是昨天还在北京开会,今天就已经飞回武汉给大学生讲《再读论语》,心里还记挂着明天就要付印的书稿。“看到生病卧床的老同志,我总会觉得生活能自理多幸福啊,能工作就更幸福了,能奉献就是无比幸福了。”老先生爱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毕竟他已经是一个78岁的老人,精力不济常常让他感到有心无力。

    “现在可远不如以前忙啦,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杨叔子院士又提起了自己最钟爱的国学经典:“儒家讲的是‘拿得起’,道家讲的是‘想得开’,佛家讲的是‘放得下’。这些道理都很深刻,我深表赞同。”

    工作忙碌一年,杨叔子院士最盼望的便是和儿女亲友们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每年春节我都会召集孩子们到家里来,吃顿饭、聊聊天,还有什么场景比这更温馨呢?”老先生所说的“孩子”里,就有侄外孙女、著名作家方方。

    在方方眼中,杨叔子院士家的春节聚会上,混淆不清的辈分问题最令人捧腹。方方的外婆是杨叔子院士的大姐,她便称呼院士为“舅公”。而杨院士的女儿女婿却又比方方等“第三辈”年轻,于是吃饭排位、拜年称呼都闹出了不少笑话。“我和哥哥叫杨老舅公,表姐们又喊他叔叔,但不管晚辈们怎么叫,杨老夫妇都满不在乎,总是一脸春风地望着大家,很享受这种亲人团聚的欢乐。”

    家庭聚会、同学聚会、同事聚会,只要有时间,杨叔子院士总是最热心的参加者。直到现在,他每年都还会和以前教研室的老同事、以及大学时同年级的老同学聚一聚。“有时候放假,好多人都外出了,但就算只剩一个老熟人留在武汉,我也会找时间和他一聚。”老先生摘下眼镜,一改往日讲座时的激情四射,用平静而温暖的调子说:“人有丰富的感情,能时常与亲友促膝夜谈联络沟通,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您的需求...
·进行理念文化重塑
·设计新校徽
·学校视觉形象设计
·学校室内环境设计
·学校室外环境设计
·校史馆设计
·学校礼品设计
·印刷品设计

服务客户群
·幼儿园及学前教育机构
·中小学
·职业学校(中职高职)
·大学及学院
·实验室、研究院
·教育培训机构
·教育媒介

知识分享
·专家观点
·教育动态
·文化建设
·品牌设计

 


了解缔力
·缔力介绍
·缔力新闻
·缔力理念
·缔力团队
·缔力优势
·缔力语录
·品牌故事

联系我们
·提交您的需求
·缔力地址
·联系地图
·缔力微博

常用链接
·教育部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设计联盟
·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
“缔力®”、“Dearteam®”为缔力策划设计机构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之商标。
 
聚众之力 缔造典范
 
了解学校文化知识:沈曙虹专栏| 刘海滨专栏 | 张东娇专栏 | 招贤纳士 |       管理登陆
扫描二维码,加入缔力微信公众账号
版权所有DEARTEAM ©2004-2022 北京缔力学校文化设计 北京校建规划设计研究院
18年学校文化策划设计经验,服务客户超300家,服务项目超1000个,缔力值得信赖!项目咨询直线:13301201118
京ICP备15002072号  京公网安备110301000300号